現狀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人類、家禽糞尿;洗滌、洗浴和廚房等廢水。因此農村污水中氮磷含量高,這也是其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城鎮污水處理已得到充分重視,基本上實現了污水的集中處理。但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環境基礎建設以及監管水平低,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很多農村生活污水、生產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和土壤中,從而引發面源污染,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不能發揮應有效能,農村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加之,農污處理設施具有數量多、分布廣、規模小的特點,不容易集中監管,這為農村污水治理帶來了一系列難題。
為什么要監管?
政策引導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7個部門聯合印發《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要求到 2027 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 率達到60%以上,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此外,方案還提出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面向中小養殖場(戶)的糞污收集處理利用體系。推進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實施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到 2027 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現實需求
一、保障健康第一關
水中細菌、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物會直接威脅人體健康。對農村水源進行定期監測,是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首要環節。
二、應對突發污染事件
部分地區農村水源臨近農業面源污染區、養殖場或工廠排污口,污染風險高。實時水質監測可快速發現異常,指導臨時應急供水方案。
三、為政府監管與決策提供依據
實時數據可為政府水源管理、改造工程提供精準參考,有助于科學決策和資源配置。
如何監管?
一、建立農村污水處理動態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
目前大部分已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仍然停留在人工監測階段,監測質量不高,數據提交效率低,無法及時反映農村污水處理的真實情況。同時設施建設后運行管護資金不到位、運用管護不專業,導致主管部門對設施運行、維護情況、污水達標情況等信息掌握不全面。
因而亟須建立農村污水處理動態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利用傳感器技術在線監測采集數據,將數據傳輸到統一開發的數據接收軟件,再對匯集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中核儀表戶外微型水站在潛江農村水監測應用
二、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備“互聯網+”運營管理監管中心的需要
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配備簡陋,可掌握的設施運行信息數據有限。由于農村地區施工隊伍素質相對不高,導致監管工作協調難度大,加之運維人員隊伍流動大,落地問題多,導致運營能力差。
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設備運維監管平臺,平臺需要結合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信息的實時采集傳輸與數據管理技術,對基礎檔案信息包括設施基礎信息、設施運行信息、設備出入庫信息、設施運維信息以及運維監管信息等進行分項管理。
三、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遠程智慧監管的制度與標準的需要
我國的農村污水治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國家還沒有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的標準。地方標準因地制宜,排放標準寬嚴不一,沒有完善的排放標準對其進行考核。
為了形成可復制的智慧運維監管成套技術模式,需要嘗試構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智慧運維監管新模式,從提升處理設施、改進運維行為、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四個維度升改造對策方案,對巡查(管網、提升井等)、養護(泵、格柵等)、沖洗(管網疏通等)、清掏(化糞池等)、水質監測和綠化養護等工作做出標準化的管理要求;同時需要通過全面積極的交流溝通把科學、智慧化運維監管的理念植入到每一位運維和監管人員的心中。
△中核儀表戶外微型水站在南京農村水監測應用
監測因子有哪些?
全國各地標準中控制項目主要有pH、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和動植物油類,河北、安徽、山東、海南和新疆等省份標準中還包含糞大腸菌群數指標,而青海和上海等省份標準中則包含了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指標,寧夏的控制項目最多,共計12個。在福建和山西的標準中,總氮、總磷和動植物油類為選擇性控制指標,即:當有農村餐飲污水時,動植物油應納入控制指標;當出水排入湖泊或氮磷不達標的水體時,總氮和總磷應納入控制指標。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污水中的污染物也日趨多樣化,一些新污染物已被檢測出來,著眼于未來,應加強對農村污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殺菌劑、類固醇和微塑料等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此外,我國的水資源也極其短缺,所以在對農村污水處理排放的同時,也應考慮再生水的利用,以緩解水資源壓力。